1、郑证因:北派技击武侠小说一路,1941代表作《鹰爪王》系列八十多部作品,武功描写偏于写实。又实到虚艺术化的境地,阳刚之气直接影响硬派武技的描写。
2、曾几何时,我们做了世上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朵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
3、(1)艺术上打破时、空界限,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典籍记载的根据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喜剧性的穿插人物,他们的言行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
4、短句就是一套主谓系统,长句一般两套或更多主谓系统,分为并列句和主从句。从句,即从属子句,是复句中具有分属地位的分句,它是一种绝大部分语言都有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中,“从句”不作为专业术语被使用。简介:在现代英语的语法中,从句指复合句中不能独立成句,但具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由that、who、whom、when、why、where、how、whether、which等引导词(Connective)引导的非主句部分。现在中国教育的“从句”二字常指现代英语的从句结构,故以下只列出现代英语的从句。
5、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但作品能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显示了作者精于构思的能力。所塑造的人物,都各自有思想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刻画较突出。如鸣凤投湖前的痛苦、怨愤的内心独白,梅芬与瑞珏谈心时彼此灵魂的剥露,等等,都是善于抓住斯时斯地地复杂变化的心境来写的,给印象特别深。为了散发苦闷、愤激的情绪,作者常常通过他的人物或直接由作者自己作滂沱倾泻的抒情,所用的常是热情澎湃的诗的笔调。
6、(3)在情节结构上,孙犁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小说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他常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话,虚实结合。
7、芒克:自然的风格或诗人,率真任性的生活和写作态度,重视感兴的质朴,清新的语言和抒情风格,想象诗意上与大自然的接近和融合。
8、左联准备期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主,包括蒋光慈所在的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的小说。其特点是:第他们以特殊的热情进行创作,“思想大于艺术”,具有重大社会效果是其作品的共同特点。第由于他们对革命生活和工农群众缺乏实感,必然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对革命的描写表现出“左”的倾向。第“革命+恋爱”是这些作品最流行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它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对革命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这类作品曾影响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尽管它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但其社会效果是被历史承认的。
9、90散文热,二三十年代写日常生活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钱钟书引导90散文写作方向,思想美学倾向各异,作品风格更具个性。如闲适表现为与世俗化的认同倾向,是对物质消费文化的呼应,不似30与世俗保持距离对抗的文化姿态。
10、鲁迅思维的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从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具有思想内涵的人与事作为杂文材料,然后置于广大的背景下以非凡的思想穿透力剖析开掘迅速的切入本质做出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演变勾勒出的狗相结合构成了中国走狗类型性格发展史。《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勾画各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和论战方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抓住普遍意义的一点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共名与小说里的形象艺术生命力的久远。
11、“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发起人包括各方面的代表97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其中有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等人。文协的会刊是《抗战文艺》,它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成立时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毫不勉强地为众多不同派别的作家所接受。对推动作家与现实和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12、四新诗潮的主要诗人
13、1简述《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
14、(2)精致雕琢,追求形式美。他在艺术的形式美中寻找颜色、图案、梦幻、暗示、想象、比喻、典故,堆砌起思想和哲理的碎片。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文字是绚丽和缠绵的,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富有艺术的独创性。
15、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成为听觉艺术服务于抗战和人民,冯乃超锡金徐迟,高兰《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光未然《屈原》代表作自由无拘的形式融进戏剧抒情独白的部分特点,抗民地街头诗运动,国统区街头诗传单诗的创作试验由于压制未形成广泛运动,推动语言与形式向通俗散文化方向发展。
16、杨绛:《干校六记》个人亲历亲闻的琐碎之事,《将饮茶》回忆亲人往事的出色部分,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距离感,平静审视的态度。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
17、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18、80中期离开十七年话题范围和写作革新能量释放,创作理论批评创新出现高潮。1985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标志,出现与伤痕反思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冈底斯的诱惑北京人爸爸爸山上的小屋》。文学寻根的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的探寻),现代派文学(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两者产生于80中期,传统现代的思维框架并根源于走向世界文学的巨大压力。朦胧诗的反叛者进行各种先锋性试验,改变80前期诗歌面貌。
19、简述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20、郭小川:诗中自我解剖的抒情方式,思考评论生活的特征。《致青年公民》一组政治抒情诗,《一个和八个望星空》》表达独特创见受到批判,60年代回到规范轨道。楼梯体,半格律体外,还试图融入古典诗词小令的词语,句式节奏,60年代以半格律的方式处理排比对偶,出现现代赋体的形式。
21、(2)在内容上,取材广泛。其题材非常庞杂,“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几乎无所不谈”。他的小品文常常都是从一件具体事物谈开去,引发出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比较冲突的许多联想。对国民性改造以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贯穿在他许多小品文的写作中。(3)追求幽默情味,这成了他突出的艺术个性。如果比照“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较多存在的感伤浪漫或教化的色彩,林语堂的幽默显得从容睿智,行文结构也化板滞为轻松,变矫情为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22、(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23、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论争从40年代前开始到1948年结束。
24、是出现在“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主要作者及作品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王统照的《《沉思》《微笑》、庐隐的《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许地山等。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还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25、叶紫: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正面表现农民的苦难觉醒与对生活的期冀,写火和血的事实青年作家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星》,全力描写站在实地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小说两分法的人物设置结构方式洋溢理想的光辉希望不回避斗争的残酷有悲壮的美。散文:《古渡头夜雨漂流的回忆》善于刻镂人物烘托气氛。
26、刘索拉:85《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等展示非现实意象的中短篇,写背离主流社会青年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荒诞变形形象化的抽象,走出文革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伪现代派的争论
27、冯雪峰对艾青的历史地位做了理论上的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语言单纯、明快、简净,富有地方特色,充满了农民所特有的幽默感。
1、(2)在小说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子夜》中,作者将吴荪甫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主要是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社会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与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关系,从各个侧面表现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
2、(5)语言清新、明净,具有一种诗意美。他的语言,从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却精心又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艺术加工,把语言的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却又状物传神,形成了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3、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早期象征派纯诗的概念是诗歌观念的变化,1,从哲理化平民化内倾与诗人感觉世界观照,朦胧,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新奇破坏习惯的语言规范追求陌生化效果,强调诗的贵族化只能是少数个人的精神探索艺术试验的领地。初期受西方象征派及传统诗歌主流影响,提出东西方诗歌沟通的理想。理论倡导在先,创作实践滞后是新诗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如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弃妇)诗中的形象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是共同的。诗歌里大量用文言之词。夜之歌,寒夜之幻觉。废名俞平伯亦如此。
4、这一时期反映工业生产工人阶级的作品不多草明中篇《原动力》解放区小说主题模式:反映现实生活敌我斗争和人民内部先进落后斗争的模式,在斗争中人民舍弃旧我换成新我的模式,部分表现性格心理作品时有出现,在民族化群众化的内容形式两方面开辟了符合自己政治文化条件的道路
5、第二十章历史创伤的记忆
6、最深刻根本意义的变革: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相联系)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7、70末开始,中篇小说数量质量很大提高。中篇小说在对现实问题反映的速度和容量上是短篇长篇的过渡形态。长篇小说80有一定数量《芙蓉镇沉重的翅膀活动变人形浮躁古船金牧场》,90高潮期
8、试述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9、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和创造社浪漫主义双峰对峙共同为新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不同流派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10、毛文学思想及依此文艺路线政策在50年代大陆整体范围确立为遵循的路线政策,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毛泽东发动支持一系列运动批判旧文化文学的理论制度和代表人物,领导1942延安的文艺整风,五六十年代发起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胡适政治哲学文学思想运动,发起与讲话文学思想上存在分歧的胡风集团的攻击,对1956——1957年文学异端力量的攻击,60年代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11、艾芜:《南行记》突出的短篇集以漂泊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各种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艾芜很少写反面人物,由于艺术个性中对人民的美和善的品格特殊敏感,总能在乖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早期代表作《山峡中》特色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在现实主义流派内发展起明丽清新的新浪漫主义色调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小说。40年代纯写实回归散文:《漂泊杂记山中牧歌》描写西南边陲浪漫风情更朴素清新
12、王家新:80初朦胧诗风影响80中期《中国画组诗醒悟》禅道意味捕捉微妙情境,营造冥想气氛。
13、鞭炮震天,将欢乐唱响;灯笼高挂,把喜庆点亮;春联张张,书写着吉祥;爱意蔓延,将柔情献上;祥龙贺春,携爱情飞扬。爱你在今生,痴心万年长。
14、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舞台,戏剧观念艺术表现演出形式一系列变化1,街头广场临时乡村庙会舞台煤油灯蜡烛的照明工具,幕布的运用观众底层人民农民。戏剧的政治宣传鼓动教化极致,削弱商业娱乐性,短小(人物少类型化情节集中口语土语化生动诙谐)演出灵活简便的艺术表现形式。
15、(4)糅合各类方言创造了新鲜流动的口语化文学语言。
16、西方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的反叛,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
17、诗的歌谣化决定敌后根据地与40年代后期的解放区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与特点:颂歌(歌唱革命带来的新思想生活歌唱革命政党政权领袖与军队)成为新诗的主要内容与体式诗人主体的消失成为大众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思想感情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追求语言的朴实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吸收借用民谣的形象原型体式表现手法韵律与语言追求自然自由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
18、(2)鲁迅杂文文体的实验具有典范意义。杂文是一种未经规范化的文体,正是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使鲁迅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鲁迅正是利用杂文的形式,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他的文体试验;在这个意义上,“杂文”又确实是具有某种先锋性的。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正因为如此,鲁迅的杂文,就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鲁迅杂文的这种“个人性”其实倒是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的,从而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19、刘白羽:50后期报告文学散文写作《红玛瑙集》收入60特色作品,《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采用现实生活的场景和战争年代的记忆交织的构思模式。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主要是宣泄激越的感情。60和吴伯萧对革命记忆的挖掘
20、在50和革命历史小说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叙述权威。50侧重英雄人物故事《把一切献给党不死的王孝和》不久后成为有组织的活动,《志愿军英雄传一日》56年丛书《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纪实体叙事文,作者是亲历者,另外不被纳入正轨的叙述非革命历史和身份敏感的人物。
21、先锋之后,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的回归,文学精神转移的体现,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现实,新的开放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艺术特长。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塔铺一地鸡毛新兵连单位》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22、朦胧诗退朝后,新诗潮中心转向南方。80年代女性诗歌翟永明《女人黑夜的意识》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当代女性诗歌开端的标志性作品,后期女性诗歌热潮,突出特征是黑色以及与黑丝相关的语象被作了集束性的刻骨铭心近于夸张程度的使用。自白的叙述方式。
23、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以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剧联成立后以各种方式在学校与工厂积极展开群众性戏剧活动,发动和团结各地的戏剧工作者,除了主要剧团“大道剧社”的演出外,在“九一八”以后,还在工厂建立了许多工人剧团——蓝衣剧团,以后又提出“戏剧走向农村”,在上海郊区组织流动演出。在加强戏剧与实际革命运动和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的要求下,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创作的作品大都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他们的革命斗争,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
24、《天安门诗抄》:76年底四人帮被捕,童怀周将搜集保存的部分诗词抄写张贴于天安门广场,发出征集散失作品的倡议书。选出一千五百多篇编成天安门诗抄,以旧体诗词曲居多,新诗只一小部分。旧体诗词的现成格式可被套用或翻新的比喻典故,现成的句子,是精炼而隐晦表达政治观点和情绪的号选择。天安门诗歌是种政治表达,是文革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另一典型体现。
25、人世间来一趟不容易,红尘中走一遭很艰难,请珍惜相遇,珍惜旅伴和伴侣……幸好,他们再次相遇,幸好,时光没有惩罚她的豪赌。经历了所有之后,他们学会了珍惜,彼此深爱。相遇是一种缘分,相知是一种幸福!感谢在清河西路遇见最好的你们!绿皮车与动车的相遇,不是你活在过去也不是我活在未来,而是与你不期而遇真的不容易、请珍惜。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在纷扰尘世中能遇到彼此已是不易,请一定要珍惜。两个人相遇的概率很低很低。那又怎样,总会有一个人在你遇见所有该遇见的人之后,成为上天给你最好的安排!
26、夕阳西下,是我最想念的时候,对着你在的那个城市,说了一声:我想你,不知道,你是否听得到。
27、贾平凹:83年后有关山西商州地区农民生活变迁的小说,商州系列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商州浮躁》等,对陕南山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用心描写,有意识的为人物的活动和心理特征提供地域文化的依据和背景。经济改革改变传统社会秩序,乡村中新的悲欢离合持续开掘的主题。社会转折期悲剧人物占有重要位置,社会变迁引起的人生体味是长期关注的问题,
1、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2、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表现在哪里?
3、地下文学:具有异端因素,写作和发表处于秘密半秘密的状态中,以手抄本方式在一定范围传播,有的以手稿形式保存,没有任何形式的发表,联结了80年代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
4、左翼东北作家群。。。夏衍。。李广田《引力》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从热情到消沉王西彦:浙东题材向战乱知识分子精神历程追寻三部曲《古屋(闻名)神的失落寻梦者》重视战时农村忧患环境的铺陈农民知识分子命运的叙写,作风朴实忧郁寂寞感探索大时代中如何自处题旨
5、老舍塑造的“侠客兼实干家”的理想市民形象,就文化立场而言,是建立在传统的道德观基础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一条中国文化转型的出路,因此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就带上了一定的启蒙主义色彩。
6、新月派从白话转向诗本身,举起内容形式表现美的力量成为完美艺术的旗帜。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格律化主张。提取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情感融于自然意象物我合一思想,推崇自我克制的理而非白话诗哲理化。表现客观抒情诗的创造,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情感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形象性如闻一多口供加强诗歌中叙事成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朱湘王娇,还乡。这两方面显示出非个人化倾向。
7、第十第四章重新构造经典
8、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9、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10、我用我自己的方式爱你,虽然我不知道我的方式对不对,甚至有些偏激,但我并没有恶意,我只想用我的爱让你开心。
11、80后期诗人随笔。西川《让蒙面人说话》王小妮王家新北岛
12、(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13、文革结束后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重建成为建构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五四以来资深作家和十七年文学界的权利阶层仍是新的领导机构的人员构成。50年代复出作家也吸纳其中(艾青丁玲王蒙等)80年代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冲突文艺政策分歧表现在文学权利机构内部有了不同派别的存在。
14、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15、1963到文革前夕,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高潮,在大写十三年的创作口号下,大都取材于50时代的生活。另有关亚非拉反帝反修运动的想象《刚果风雷赤道战鼓》
16、(1)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1923年前后,那时的共产党人邓仲夏、恽代英、萧楚女、沈泽民、蒋光慈等就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17、20年代中期现代评论派——留学欧美自由主义者,徐志摩,陈西滢
18、1958年文艺运动大跃进的文艺实践是走向文革文学的重要步骤,1958毛文艺主张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作思想和艺术方法上突出浪漫主义(革命热情远大理想)重视与行动的直接关系,强调厚今薄古,将民间文艺资源作为文艺创造的主要凭借。60调整的退却政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削弱模糊政治阶级规定性,防止政治的简单依附,有限度的承认自主性。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重视体现历史复杂性的中间人物的创造,文学的真实性。,靠拢原来的胡风,冯雪峰。
19、80年代文学生产体制内部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论述,由单一到分散化的现象。
20、老舍的贡献不在于他的长篇小说的结构,而是在于他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被看作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21、春柳社——1907年2月成立,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注重翻译改变外国作品演出社会剧为主,黑奴吁天录引起轰动,茶花女,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新的戏剧形式。现代话剧的探讨与创造由此社团开始。
22、其是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其作品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23、文学题材对象的变化。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如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精神的病苦。对知识份子题材着眼于精神的创伤与危机。他的小说实质上是对现代中国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的显示;额他小说的现代性的写实主义。他鞭打人的灵魂,但最终指向是:对于社会对于人自身的反抗。这些特色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24、自由主义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新月月刊维护独立健康尊严的原则。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特征五四思想自由气氛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左翼文学兴发,自由主义其他倾向文学互竞,组成30年代文学创作。
25、予且:40年代重要通俗杂志的领衔作家新市民小说的代表,小说趣味性强思想意识浅与上海石库门小市民生活贴近,将西式写实小说通俗化。
26、前期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却集中在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社会斗争的(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走向奔溃命运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28《灭亡》是年轻五政府主义者立志献身的心灵表白。杜大心作为悲剧英雄来处理的,绝望而抗争的献身精神,甜软又抒情的恋爱情节与悲愤压抑暴烈的场景互相穿插形成狂躁的气氛。爱情三部曲中篇(雾雨电)写了革命恋爱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更生动真实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各种思想性格试图把李佩珠塑造成健康成熟的女革命家。革命加恋爱的题材不局限于披着革命外衣的浪漫故事,而注重展示30年代青年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渴望变革的亢奋焦灼的激情。
27、感受世界和艺术的表现世界的方式中心是感觉,艺术方法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在感受与内在感情思想的融合,并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明晰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艾青诗里的色与光是一种暗示象征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旷野》灰黄(土地的意象主题使现实苦难更沉凝)与金黄(太阳的主题光明与生活的美好)是艾青的两种基本色调表现着他所拥抱世界的两个侧面。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连接——通过西方印象绘画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取得了内在联系(既世界又传统与新诗历史趋势一致并成为代表)
1、锋利劲捷、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2、政权更替,部分作家(胡适梁实秋苏雪林张爱玲徐吁)前往香港台湾美国等地,部分回国(老舍曹禺卞之琳)
3、不用质疑我对你的爱,属于你的,我不会分给任何人。
4、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上海为中心掀话剧热潮。五大剧社:田汉南国社——1930年社会艺术运动的二元向一元左倾,洪深复旦剧社,应云卫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罗鸣凤辛酉剧社,陈白尘摩登剧社,表现出较厚的感伤情调(背景和集合)——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沈瑞仙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艺术沙仑》刊物《戏剧论文集》提出无产阶级戏剧,介绍外国左翼革命倾向的剧目(基础)——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戏剧家联盟):1930年8月,演剧大众化的口号群众性戏剧活动(大道剧社)作品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表现革命斗争及时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田汉洪水)蓝衣剧团——工人突破都市小圈子走向工厂农村。
5、对于文学创作重视生活的重要性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以先验理想和政治乌托邦激情改写现实,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生活更高强烈集中性典型理想,5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个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合乎逻辑的展开和延伸。
6、幽默情味突出的艺术个性,从容睿智行文结构化板滞为轻松,矫情为自然拓展了审美领域(五四感伤浪漫教化色彩)。小品文娓语式笔调的谈话艺术提高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7、简述“左联”与新月派的论战。
8、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造的白话短篇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到成熟之作,
9、抗敌宣传队(抗宣队)有着强烈政治色彩共党领导或影响的戏剧团体,信条规定以抗敌救国为目的忠实大众的理解趣味,痛苦和要求,使艺术唤起大众组织大众的武器,强调艺术风格和艺术人格的一体,艺术家刻苦耐劳为民族斗士,。演剧队抗宣队和孩子剧团奔赴后方宣传组织民众,把局限在城市的话剧运动推广到中小城市至山区农村。
10、钱杏邨: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明末气象与杀身报国的下层奇女子形象对现实的讽喻。